我以前很喜欢古镇,很有意思,有人解说更有意思。
现在带儿子去看看,他完全没有兴趣,一边逛,儿子一边抱怨,这肯定是假的,到处都这么新……一时,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反驳他毕竟我也如此感觉了。全国古镇,都一个样。小桥流水,然后就是美食一条街。所谓的美食,基本就是碳水系列,甚至都是一样的串,一样的吃食,没有意思。历史上,蛋白质是稀缺的,是奢侈的,从而甜点就成了各地美食的主力军,这一点你认真观察一下就行了,从南走到北,只要是民间美食,就很少有肉类。多是什么糕,江浙那边的还好点,有什么小笼包之类的。所以后面我喜欢去那种周边人喜欢逛的古镇,外地打卡少一点的,当然,这个很少。
8月接近尾声,本月中国创新药授权合作领域持续活跃。即刻药数数据库显示,截至8月26日,中国公司8月份就创新药至少达成了12项授权合作案例,披露总金额有望高达58亿美元*。其中普众发现、同润生物、嘉和生物、宜明昂科等公司就创新药达成了”license-out“国际授权合作,信立泰、翰森制药、华东医药、默沙东(MSD)等则引进了多款创新产品。(*本文为不完全统计,仅展示部分创新药授权合作事件)
在线申请信用贷款之所以便捷,得益于个体工商户信用数据库建设。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冰介绍,2023年,该局联合人民银行常州市分行等12个职能部门建立个体信用数据库,归集了全市56万个体工商户3000余万条数据信息,搭建个体信用评价模型,测算个体工商户信用评分,实现对个体工商户信用精准画像,通过模型运算获得信用得分后同步向商业银行推送。
什么百年老店,什么建筑风格,什么园林景观等等,说实话,看多了就感觉不到什么了,如果没有人介绍,完全get不到,有人介绍,或许还有点意思。古镇,为什么全国越来越雷同?为什么不做出特色来?
古镇在开发时,每一家都想做出特色。可是,做着做着,就向市场妥协了。光投入,不赚钱。最终,就允许市场自由发展,那么各商铺自由出租,能看中这个流量的,要么搞住宿的,要么搞餐饮的,要么搞拍摄的……市场,相互选择的结果。没有对与错。十几年前,我在上海生活时,去过西塘古镇,当时的西塘古镇还是比较原生态的,当地居民依然在那生活,商业化氛围并不浓,当时我们住的那一家,是《碟中谍》3的取景地,一切都很原始,包括床一翻身就吱嘎吱嘎响。后来,这一类古镇,越来越少了。因为,去打卡的人多了,就有了商业价值,有了商业价值,就有了商户入住,就把土著逐渐撵走了。就像是当年在外滩的时候,南京路上,发现外滩的繁华真的只是一层。与外滩一街之隔的老巷子,就乱七八糟。尤其是上海人晒衣服的方式很奇葩,感觉咋这么不协调?这些,应该就是极少数老土著。一方面,寸土寸金。一方面,居住体验,极差。甚至,可能家里没有冲水马桶……对嘉定印象如何?跟松江差不多。开车体验很好,路宽,车少。从而,我发现这里跑车文化、机车文化很好。嘉定、松江,这都属于大城市的边缘生态,城市内是一种,城市边缘是另外一种。
一听,我们朋友在上海新兴势力崛起,难不成过着许文强一样的生活?实际上,在上海边缘角落里的群租房里,每天上班通勤一两个小时……